近日,有媒体称獐子岛存在伏季休渔期开展野生海参采捕举动,涉嫌违反《大连市特种海产品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中关于严禁在禁渔期内采捕特种海产品的规定。獐子岛可能存在严重透支未来海参业务利润的情况。
对于深交所
关注
的獐子岛是否存在违反《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关于严禁在禁渔期内采捕特种海产品规定的行为,獐子岛
公告
表示,公司活鲜海参采捕控制在严格的适捕规格和适捕时间下进行,以保证海参资源的可持续,不存在“涸泽而渔、透支收益”的情形。
獐子岛这家公司从之前的“扇贝跑了”到这次“逆天捕参”聊过很多次,看到做海鲜獐子岛就让我想起了做河鲜的蓝田股份。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蓝田股份。
从当年的蓝田股份造假案到当今的獐子岛闹剧的故事
199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蓝田股份,作为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的企业,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
上市5年来,其财务报表显示业绩持续高速增长,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盈利0.60元以上,最高时更是达到每股盈利1.15元。即使在1998年遭遇了特大洪灾后,其每股盈利也达到了0.81元。
据蓝田股份2000年年报显示,公司业务收入的98%来自农副水产品收入和饮料收入。农副水产品主要是指桂鱼、鲤鱼、草鱼等淡水鱼类,和中华鳖、青虾以及莲子、莲藕、菱角、茭白、莼菜等水生植物。饮料则是出现在各个广告媒体上的野莲汁、野藕汁、蓝田矿泉水等。
当年的《财经》杂志曾对蓝田的“动人”故事进行了总结。
故事一:白捡的“第一桶金”
洪湖盛产一种淡水龙虾,当地人不吃,蓝田以极低价格收购来。每6斤活虾出一斤冰虾仁,冰虾仁的出口价为每斤20元。而整个成本仅靠虾壳等副产品加工后的饲料销售收入就可全部抵消,20元是纯利。
故事二:一只鸭子=两台彩电
蓝田所产的鸭子品种为“青壳一号”,只需散养在洪湖里,吃小鱼和草根,而且一只鸭子一年产蛋高达
30
0多只(比普通鸭子高出一倍以上)。同时鸭蛋个大味美,价格奇高(有报道称每只鸭蛋的平均纯利为0.4元)。原公司董事长瞿兆玉曾骄傲地说,蓝田“一只鸭子一年的利润相当于生产两台彩电”。
故事三:亩产3万元
蓝田股份与中科院水生物科学研究所共建的农业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对渔场的改造,将传统单一的粗放养殖变为名特优新品种的立体养殖——“水面有鸭,水里有鱼,水下有藕”,形成一条自给自足的生物链。据瞿兆玉称,一亩水面一年的产值可以达到3万元。
农业中的许多“新概念、新技术”都被蓝田发挥到了极致。但蓝田的业绩神话也引来各种质疑。上市5年,2001年中期未分配利润高达11.4亿元,蓝田却只在2001年6月进行过一次每10股派1.6元的分红。
钱去哪了?
面对着各路质疑甚至举报,同样充满疑问的还有证监会。2001年9月21日公布的证监会调查,其实已经是证监会一年以来第四次进驻蓝田的结果,此次调查与第三次调查仅时隔一个月。
当时最近的两次调查涉及蓝田三年来的税票、与银行的往来账、与关联公司的往来账,但一直未有公开结论。连当时调查的证监会官员也不得不承认,蓝田像一个巨大的谜团。最大的怀疑来自于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
但证监会的调查每次都收获甚微。蓝田股份上市后流动资产规模基本在一定区间内变动,而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却远远高于流动资产,公司每年都斥巨资投入工程建设。至2000年年底,蓝田的固定资产已达21.69亿元,占总资产的76.4%,公司经营收入和其他资金来源大部分都转化成了固定资产投入。
并且当时人们总结了三个质疑:
市场质疑之一:
看不到野藕汁卖,何来上亿元的利润。 蓝田股份年报显示,公司的蓝田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 5 亿元之巨。在一般人的眼里,全国应该到处都卖蓝田野藕汁、野莲汁,而且很热销,但是全国很多地方的投资者表示,并没有看到这种热销场面,甚至在当地市场根本没有见到过野藕汁,看到的只有广告。
市场质疑之二:
资料显示,蓝田股份有约 20 万亩大湖围养湖面及部分精养鱼池,仅水产品每年都卖几个亿,而且全都是现金交易。然而,鱼网围着的 20 万亩水面到底装了多少鱼?没有人能说清楚,也就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存货了。再与同样地处湖北的武昌鱼以及相距不远的湖南洞庭水殖相比,其高出几倍的毛利率非常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蓝田股份从来也没有给投资者一个合理、详细的解释,只是以蓝田是高科技生态农业、利润就是高来解释。
市场质疑之三:
对于蓝田股份的“业绩神话”,近年来一直有很多投资者和研究人员在分析。比如,有人分析认为, 2000 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是同业平均值的约 1/3 ;而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约 3 倍;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 1 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 1 倍。蓝田股份的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和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异常高于同业平均水平,蓝田股份的在产品和固定资产的数据是虚假的。也有人分析认为,蓝田股份去年主营业务收入 18.4 亿元,而应收账款仅 857 万元,显然不合常理。
蓝田股份辩解称,固定资产投资过大的问题是蓝田作为农业企业的真实情况,时任蓝田股份董事长保田同时指出:“蓝田的配股申请三年来都迟迟得不到批准,但相关工程却已经立项开工,造成固定资产投入进一步增大;第二,国家对蓝田的基础设施没有一分钱的投入,输电、道路、通信、供水全由蓝田自建。”对于现金流,蓝田则称:“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因此‘钱货两清’成为惯例,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低。”
但证券市场、媒体对它的质疑却没有停止,蓝田的各种天马行空的解释也没有让证监会信服。
我有5000万甲鱼库存,不信?下水捞起来看看!………… 第二年,我有1个亿甲鱼库存,去年的甲鱼生仔了,不信?下水捞捞看!………… 第三年,发洪水甲鱼全跑了。。。 第四年,去年跑掉的甲鱼全回来了,还拐回来一批野生甲鱼!
最后蓝田股份于2003年退市至今。而今天的獐子岛也一而再再而三的说出那些无法令投资者信服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作者应健中先生的课程
《投资理财初心学10堂课》
已经入驻“一财知道”的会员服务区,
点击文尾
左下
角的“
阅读原文
作者:应健中
编辑:侯忆枫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
微信
公众号
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本文涉及个股仅做参考,不推荐买卖,不对个人收益负责。